2019年7月9日星期二

近思录:三峡疑云
信源:苹果日报|编辑:2019-07-09|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打印保留  
【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八阕】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八阕》观点。[服务使用须知]【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广告资讯


“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应归功于参加三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的全体建设者,归功于支持和关心三峡工程的全国人民以及外国朋友们。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的杰作。我只是在三峡工程的论证、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让三峡进入风暴眼的不仅仅是它的可行性争议,还在于工程质量(图源:VCG)
这是当年力主长江三峡项目建设的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晚年的回忆录《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评价。该回忆录在2003年出版,其时李鹏刚刚退出政坛,而其所力推的三峡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围绕工程建设的诸多负面争议仍未完全展开。
于长江进行水力发电项目建设,正如其所言,可谓近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至少早在1918年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便已有端倪。自此之后,蒋介石政权在抗日战争尾声恢复统治前夕确曾有过与美国合作开发的打算,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John Lucian Savage),但终因内战爆发而搁浅。1949年中共建政,时任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也曾表态三峡水利项目势在必行,但经历多次会议讨论专家论证直到其离世也未能等到动工的那一天。
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各有道理,归根结底双方聚焦于两个问题:国力(包括技术、资金)是否足以承担如此重大工程项目?三峡大坝建设是否科学合理,即应不应该建?围绕这两个问题,中国学界和政界的争吵从毛泽东时期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 共 3 页: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