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三十岁才明白的事
信源:蒋方舟博客|编辑:2019-07-09|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打印保留  
【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八阕】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八阕》观点。[服务使用须知]【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广告资讯


前者是永远会后悔的人生选择。
三、“敢爱、敢恨、也敢保持漠然”(作家琼・狄迪恩在一篇文章里写的)
我读哲学家以赛亚・柏林的传记(《伯林传》是我这两年最重要的人生指南),讲他童年流亡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就是总是竭力取悦他人:“以赛亚一生中有一个核心的道德困境,就是企图将尊严感和这种努力适应新环境的渴望调和起来。”
他在童年时候就成了适应环境的大师,但是却总是厌恶自己,厌恶自己不受控制地逢迎讨好,以及像草食动物一样和蔼可亲。
我也曾经在长时间被这种自我厌恶控制。
我之前以为取悦他人的欲望是种虚荣心,后来我才发现有时候是因为不愿意触怒他人,不愿意在冲突中消耗自己的心神与精力,结果却是消耗了自身的尊严感。
过去我会习惯性地以自嘲作为最省力的表达方式,但我的朋友刘天昭姐姐说的好:“不要在愚蠢的人面前自嘲,他们会当真,而且在你面前傲慢起来。”
后来我发现,在人际关系中,是可以表现出某种冷漠的。
我不必在说话之前,就过分顾虑对方的反应;当我因为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对方受伤或者不悦,我不必恐慌性地补救。
另一方面的漠然,是允许自己疏离于过剩的信息和情绪。
人进入一个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入这个环境的情绪,同哭同笑同愤怒,把对自身的探寻裹挟进庞大的不需要思考的集体中。
社交网络一方面把一切值得关注的,不值得关注的信息都堆放在人们眼前;另一方面也放大情绪、鼓励人把情绪和感觉上升为价值。它促生片刻的激情,却无法解决激情之后的空虚。

| 共 6 页: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