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星期一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读《盛世西汉》《盛世康乾》

 
 
 
 
2019-07-04 22:17
近日买了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写的《盛世西汉》《盛世康乾》两本书,粗略读了一下。在微博上关注侯杨方很久了,对他的观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研究历史注重与当今时代联系起来。这两本书是新修版,旧版是一本,名为《盛世启示录》,这个名字就很好地体现了其主旨。书的内容也是处处以古喻今。

中国历史上有几大盛世,为什么选择西汉与康乾为代表?书中说,西汉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端,而清朝是大一统王朝的顶峰,而且对今天影响最大。

人们往往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百代皆行秦政法”。但是侯杨方认为,秦帝国实行法家暴政,昙花一现,只存在了十五年就“二世而亡”,未能塑造民众对统一的认同。西汉才是第一个持久稳定的大一统帝国,并且汉武帝时代开始“独尊儒术”,成为后世历代王朝仿效的样板。

汉朝建立后,鉴于秦朝的瞎折腾导致民不聊生,而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从汉高祖到文景两帝都奉行道家的无为而治,“国退民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在军事、外交上“韬光养晦”,与匈奴和亲。经过几十年,迎来了繁荣富裕的文景之治。

有网友说,西汉初年其实很像北宋,富而不强,在国际上忍辱负重,直到汉武帝改革,才使西汉“强起来”。汉初的经济发展,为汉武帝大展宏图奠定了物质基础。侯杨方也在书中写道,要是汉武帝出生在汉初,没有雄厚的国力作后盾,他就只能瞎折腾,就像秦始皇和隋炀帝;而要是汉武帝时代没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那西汉就根本不会出现盛世,而是平庸地走向衰亡。

汉武帝改变了汉初无为而治和韬光养晦的路线。他积极进取,对内中央集权、统一思想,对外反击匈奴、扩张版图。他不但全部收复了秦亡后的失地,还取得了超过秦始皇的成就,特别是首次确立中国对新疆的统治,影响力远及中亚,开辟了直通欧洲的丝绸之路。

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帝国。满洲恩威并施,与蒙古联姻结盟,彻底消除了中国古代几千年面临的北方威胁,并且再次将新疆纳入版图,奠定了囊括“汉满蒙回藏”五个部分的现代中国疆域,这是清朝最大的历史成就。虽然清朝在征服和统治汉人的过程中,实行了残暴的屠杀和压迫,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造成了重大破坏,但必须承认,如果不是清朝而是明朝作为中国的末代王朝,极大可能留给现代中国的领土只有“十八行省”。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

与汉武帝一样,康熙即位后也致力于对内削弱权贵势力、强化皇权,对外抗击强敌、扩张版图。其中,统一台湾的功绩尤其被后世津津乐道,对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参考。

平定三藩之乱后,仅在台湾、澎湖还有残存的反清势力,即仍奉明朝为正朔的郑氏政权,当时在位的是郑成功之子郑经。清朝与郑经进行过多次和谈,均未成功。郑经企图保持台湾的独立地位,宣称台湾不是中国领土,但又畏惧清朝的武力,因此做出妥协,想效仿朝鲜,作为清朝的附庸国。

康熙一度作出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但郑经要求像朝鲜一样,不削发,不接受清朝驻军。众所周知,削发易服是满洲征服汉人的象征,对于清朝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一点触及了康熙的底线,他说:“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谈判因此破裂,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

最终,康熙任命大将施琅率军向台湾发起进攻。在以很小的代价攻克澎湖之后,郑氏集团投降,清军进驻台湾。

拿下台湾,意味着原明朝疆域已经被清朝完全统一,这无疑是一项巨大成就,足以奠定康熙的历史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康熙在亲征蒙古准葛尔部落时,还曾在朱日和举行阅兵。

汉武和康熙这两位大帝,在位的时间都很长(汉武帝54年,康熙61年),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如果在位时间过短,就很难有太大作为。如雍正原本同样能力卓越,但在位仅有13年,因此在康乾盛世中往往被视为过渡时期。

回顾历史上的盛世,我们还可以得知,自古以来,武功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击败强敌、开疆拓土,是盛世的必要条件之一。仅有文治,是不可能真正成就伟业、开创盛世的。比如宋朝尽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富庶、文化最昌盛的时期,但武力衰弱,备受外辱,从来就不算盛世。

侯杨方在微博上说,《盛世启示录》写于2010年,当时他已经隐约预感到时代的变化将要到来。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正在全面奋发作为,而且在很多方面与汉武、康熙两个时代有相似性。我们能否见证“非常之人、非常之事、非常之功”(《史记》对汉武帝时代的评价),迎来一个新的盛世?
「版权声明:多维客是一个汇聚各方言论的平台,所述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有侵权文章或者图片,请立即联系我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