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告资讯 | | |
核心团队彻底大换血,主攻B端政企安全的奇安信也被剥离出去,“360安全大脑”要怎么运行?周鸿祎表示将通过不限于自建、投资、并购等方式进一步落实,未来3年再投资培养10家安全上市公司。这意味着,360将直接杀入昔日合作伙伴奇安信的企业安全领域展开竞争。
B端业务强调产品稳定性,要求足够的安全保障能力,更强调满足用户定制化、差异化的需求,而这不是短期能快速发展起来的。奇安信已经深耕政企安全领域5年,2018年年度营业收入23.94亿元,净亏损1.58亿元,还没能实现盈利。
除了齐向东,360还有一个积怨已久的强大敌人——腾讯。
在安全行业免费时,瑞星、江民们纷纷消失,互联网巨头们把安全业务拾了起来,尤其是腾讯,在安全领域的投入远超阿里、百度、360。20年网络安全升级,从PC安全到移动安全,再到产业互联网安全。腾讯安全一路走来,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技术调整、组织调整成为了互联网安全最大的赢家。
横向安全上,腾讯建立七大实验室,覆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AI等领域。纵向安全上,腾讯联合16家安全上市公司(包括南洋股份、卫士通、启明星辰等,不含360),发起P16安全企业领袖俱乐部,还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和高校展开合作。2018年,腾讯架构调整时,成立新部门CSIG,将腾讯云和安全整合在一起,“腾讯云+安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了终端安全、网络安全、业务安全、主机安全等多个方面。
腾讯高级副总裁丁珂接受采访时表示,安全业务一直被视为腾讯的成本中心,但在财务上腾讯安全是盈利的。
相比于腾讯,发展了5年的奇安信至今亏损,而360需要从头开始。
即使“360=安全”的品牌认知在,那也是针对PC端的个人用户而言。面对更加复杂的5G时代,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360的B端经验要积累多久呢?360还跟得上队伍吗?
周鸿祎高呼的“360安全大脑”,其实拆分看,也就是“安全+智能硬件”的组合。360通过做摄像头、手环、手机、AI产品等硬件设备接入物联网安全,与大数据、物联网、云的相关性还待市场验证。
3、无牌照,却想借“假金融”超车?
|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